皮亚杰把“活动教学法”视为教育的重要原则,强调只有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而反对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1]。皮亚杰的理论为“活动教学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早期的心理活动课往往借用文化课的教学模式,以传授心理知识,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为核心,远不能满足学生主体性的需要。近年来,多数心理工作者主张采用体验式的心理教育模式,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一般说来,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绪情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2]。因此,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可以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心理教育的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整体发展和提高。
一、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创设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从而唤醒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辅导方式[3]。与认知式心理辅导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体性。在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仅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最后帮助学生补充和提炼[4]。如《时间管理》一课中,让学生画“时间馅饼”图(时间分配比例图),反思自己时间安排上存在的问题,从而讨论正确的时间管理方法,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2.启发性。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给学生提供一种情境或氛围,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去体验、探究和感悟。如在《思维力训练》一课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口’字加上两笔,可以变成一个什么字?”通过设置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实践性。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体验”。教师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做到辅导的针对性。如针对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很好集中,易受干扰的情况,设计《注意力训练》一课,通过“抓乌龟”、“听背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提高注意力的方法。又如针对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的沟通问题,设计《沟通从心开始》一课,通过“你说我画”、“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从而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二、体验式心理辅导教学模式的运用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学生的心理成长为目标的。而“心理成长=体验+感悟”。让学生参与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比较、分析与反思,从而提升心理品质[5]。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基本模式为:热身活动——心理体验活动——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点评——学生感悟——归纳总结。
下面以《竞争与合作》一课为例,说明该模式的基本流程。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认识人际交往中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
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竞争中的压力感和合作中的欢愉。
3.行为目标:学会与人合作的技巧。
【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故事导入——有个农民在南瓜品种大赛中常常得奖,但获奖后把优等种子分送给邻居。并说“将种子分给大家,是帮助大家,也是帮助我自己”。让学生猜测其中的原因,引发学生的思考。
2.心理体验活动:活动“同舟共济”,教师介绍活动规则和程序。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小组成员在海面上遇到了风浪,报纸代表的小船就是生的希望,大家要想方设法让小组中的所有人都站到“小船上”。
3.小组讨论和交流: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如何克服?小组成员是怎样协调和合作的,谁的贡献最大?通过这个活动,有什么感受?
4.教师点评: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就需要大家开动脑筋,加强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想一些方法,不断尝试之后,很多小组都完成得很好。所以要想在游戏中取胜,团队成员间的相互照顾和协调非常关键。
5.学生感悟:“船”实在是太小了,全体成员站一个脚都是不可能的,怎么办?我们几个人自告奋勇的把脚“奉献”出来做底层,让别人踩在我们的脚上。虽然有些痛,但是为了大家都能“上船”,我们就豁出去了,最后终于成功了。好开心啊!
6.归纳总结:这个游戏体现了组内外的竞争与合作,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默契的配合。社会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竞争中离不开合作,如果将竞争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全力协作,力量就越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心理体验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心理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表达情绪,体验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悟。
第一,心理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实践获得更深的感悟。如“搭塔”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塔,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角色扮演:能够增加成员之间的互动。如在《做时间的主人》一课中,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小明。大家在表演的同学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很顺利地找到了时间安排不恰当的地方,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第三,行为训练:可操作性强,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反应。如在《记忆力训练》一课中,教会学生奇像记忆法,并当场演示练习,通过强化,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这个方法。
三、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在开展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第一,团体规模。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15~35人的团体规模最为适宜,所以合适的团队规模,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校本教材编写。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材是必需的。特别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所编写的教材有助于开展更有效的教学。
第三,教学评价机制。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并不像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具有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如考试,终结性评价。心理辅导课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然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收获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就显得没有意义。只要学生感到有所收获,能够对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成长发展有指导意义,就是有价值。同样,也可引入诸如小组竞赛、自评、他评、小组互评等评价方式,更好的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